在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之际,市科技局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奋力争先,积极作为,始终以冲锋之姿、创新之举,统筹推进秦创原铜川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聚力打造“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先进激光与光电集成产业创新聚集区、苹果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等工作亮点,加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奋力做强铜川经济发展的“创新引擎”。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融合,打破创新要素流通壁垒。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是“八场硬仗”之首,重要意义非凡。市科技局以秦创原“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育人用人、科技产业对接、“四链”深度融合、科技成果包抓等机制,持续与高校院所对接,加快高校院所科技资源供给和铜川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匹配,年内将建设成果转化特色产业基地8个。对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行“一对一”跟踪服务,加强沟通协调,加速人才、资金、技术、知识产权等创新要素转移流通,全力推动协议签订和成果落地“量质双增”。按照政府主推、企业主体、多方参与、市场化运行的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样品试制、场景应用、成果验证等中试、小试基地建设,计划年度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亿元。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先投后股”项目资金、“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的引导作用,为重点科技项目的落地转化和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
深耕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激发区域创新驱动活力。以高新区为承载,抓住铜川作为全省光电子产业“一核两翼”和“追光计划”重要组成部分的机遇,部署实施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四链”融合项目,重点加快秦创原先进激光与光电集成产业创新聚集区板块建设。围绕光电子、铝基新材料、汽车装备配套和现代中医药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实施重大科技专项10项,进一步加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聚焦“3+X”产业发展定位,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加大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加快生猪全产业链、铜麦6号和青砧无毒苗木繁育研发推广等成果转化产业化,提升印台省级农高区建设成效。协同延安、咸阳和渭南建好秦创原苹果产业创新聚集区。
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做大做强产业发展引擎。继续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扎实做好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年内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435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0家。完善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支持光电子等产业“链主”企业联合科研院所组建实验室、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联合体,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揭榜”“赛马”等创新组织形式,聚焦攻关“卡脖子”技术,推动产业创新升级。实施重大人才计划和重点领域人才专项,鼓励企业参与“校招共用”模式,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加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数字技能型人才培育,壮大高技能人才和工匠队伍,提升人才引进与产业发展匹配度。支持多学科、跨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开展企业关键技术攻关,培育引用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实现创新要素高质量集聚。
调动多方力量协同发力,构建充满活力的新生态。以一体化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加快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高效协同,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的高效对接。加大科技项目、平台建设、企业培育、人才引育、知识产权等方面扶持政策兑现力度,为企业创新减负赋能;通过财政资金、税收减免等激励企业加大研发费用投入力度和技术交易,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发挥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作用,进一步丰富支持科技创新的特色金融产品与服务。进一步落实好东西部协作机制,主动服务对接区域重大战略,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交流合作,推进跨区域产业协作,形成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