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铜川要闻

铜川聚力打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硬仗

来源:铜川发布 发布时间:2025-07-11 16:50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陕西元创固源材料研究设计有限公司在煤矸石全组分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中,实现煤矸石“吃干榨净”和排放物“零废高值”的目标,项目5月建成便成为行业焦点,吸引来许多企业考察洽谈,合作意向持续升温;


图片

陕西照金咸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青砧苹果种苗走出国门,在乌兹别克斯坦上合组织农业示范园定植建园,落地中亚扎下“中国根”,为陕西苹果技术沿“一带一路”推广实践做出示范;

铜川市朝阳实验小学创新“社团筑基、赛事驱动、课程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人工智能大赛,1500余名学生参赛,人工智能教育让孩子们的科技梦想有了成长的土壤;
  ……


图片

耀州中学学生参加第十四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展映展评活动并获佳绩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去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全面部署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今年2月5日,全省深化“三个年”活动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动员会召开,省委、省政府将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为“八场硬仗”中的首场硬仗来部署推进。作为全面转型发展城市,铜川该如何细化落实?市两会第一时间安排部署、全市重点领域推进会作出细化安排,全市教育系统、科技系统、企业园区、高校院所等纷纷拿出真招实招硬招,一体化贯通落实。

破壁:打通“三位一体”改革堵点

在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科技创新“壁垒”、学术界与产业界“围墙”横亘,高校科研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匹配等问题日益凸显。29岁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刘岩松,同时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实验动物中心研究人员,他的求学与工作经历,正是破解这些难题的生动实践。


图片

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即将投用

为打破困局,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创新探索“博士研究生多基地联合培养模式”。该模式下,博士研究生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完成6个月基础理论学习,随后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开展为期不少于18个月的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这一创新举措成功实现政策“破壁”,让学生在真实临床环境中锤炼本领。实践表明,经此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临床思维、临证能力和人文素养均得到全方位提升。

这一成果得益于我市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的战略布局。通过改革,北京高校与铜川当地医院实现高效联动,由教授、博士、硕士组成的专业医疗团队迅速投身工作一线,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我市,传统校企合作中“甲乙双方、一纸合同、一个项目、一笔经费”的单一模式正被逐步革新。如今,教授工作站与工程师工位相邻而设,论文数据与单位报表实时共享交互,校地合作从以往“串联式”研发,转变为“并联式”协同攻关,显著提升了科研效率与成果转化率。

面对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现实挑战,铜川着力激活体制机制,构建系统化改革体系。以教育为起点,不断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促进科研人员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双向流动,充分释放人才活力。同时,在科技创新方面,持续完善组织体系,深化科技评价制度改革,推进放权赋能,加强统筹协调,实施重大攻关行动,并优化金融支持政策机制,为科研单位和人员营造良好环境,助力其专注科研创新,全力打通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堵点。

融通:畅通教育科技人才循环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的过程,更强调从实际的工业场景需求出发,深化校企合作,实现科技攻关过程、科研组织方式与育人环节、育人模式的有机融合,形成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新格局。

6月11日,来自铜川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的50名师生来到铜川市新材料产业园区,分别走进陕西日月芯半导体有限公司、陕西澳威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和宇腾(铜川)半导体有限公司参观学习。

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信息服务部部长席宁静说:“组织院校学生以实地观摩的形式走进企业,了解企业人才需求,能够促进学生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同时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双向奔赴’。”

行业产业在发展,人才需求在变化。我市紧扣全市重点产业链用工需求,突出深度融合,瞄准科技前沿、紧盯人才缺口,着力打造一批建在产业链上的实训基地和企业学院,实行“订单式”培养,促进培训体系从“学科逻辑”向“产业逻辑”转变,培养方式从“标准化培养”向“定制化培养”转变,深化“招生—专业设置—就业”联动机制,扎实开展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水平评估,精心做好中职学校专业调整优化工作,实现教育供给与科技创新、人才需求精准对接。


图片

铜川市朝阳实验小学第三届人工智能大赛比赛现场

近年来,铜川市朝阳实验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发展、王益区红旗街小学“五润”德育课程特色鲜明、阳光中学“质量立校”水平不断提升……

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以教育之强成就人才之强,才能为科技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我市锚定“办全省一流基础教育”目标,扎实推进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教育综合改革,抓德育树品牌、抓改革激活力、抓质量促均衡、抓队伍固根基、抓安全保稳定,铜川特色德育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深化,各学段优质资源不断丰富,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不断涌现,教育基础保障能力更加坚实,教育质量实现大幅提升,教育事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迈出了新步伐。

同时,我市紧扣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扎实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全力抓好中职学校“双达标”,不断优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稳妥推进职业学校综合高中班试点,全面提升中职办学水平。

绽放:激发创新驱动发展活力

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其内在要求。

如何将科教资源“富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图片

煤矸石全组分资源化综合利用产品展示

位于铜川智能制造产业园的陕西元创固源材料研究设计有限公司给出了答案:公司依托西安交通大学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建成煤矸石全组分资源化中试基地。该项目突破了现有煤矸石规模化资源再生技术粗放化、低值化和产品单一化现状,实现煤矸石零排放,目前已成为国家级绿色矿山的硬指标。

该公司总经理渠敬峰说:“作为项目核心技术之一的‘自热活化技术’,是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项目达成的重要创新突破和成果转化,最终实现煤矸石‘吃干榨净’和排放物‘零废高值’的目标,将为公司带来可观收益。”

今年,市科技局以秦创原“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育人用人、科技产业对接、“四链”深度融合、科技成果包抓等机制,持续与高校院所对接,加快高校院所科技资源供给和铜川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匹配,年内将建设成果转化特色产业基地8个。

对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我市实行“一对一”跟踪服务,加强沟通协调,加速人才、资金、技术、知识产权等创新要素转移流通,全力推动协议签订和成果落地“量质双增”。按照政府主推、企业主体、多方参与、市场化运行的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样品试制、场景应用、成果验证等中试、小试基地建设,计划年度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亿元。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先投后股”项目资金、“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的引导作用,为重点科技项目的落地转化和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

“非一木所能支,少一力则业难成”。如今,在铜川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的进程中,全市基础教育取得喜人成绩、科研成果竞相转化落地、各类高素质人才近悦远来。

面向未来,只有继续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能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铜川新篇章中行稳致远。(记者:原玉红、王旭燕、惠路)

记者手记

铜川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中,以“破壁”“融通”“绽放”三步,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实现了“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科技、科技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

“破壁”打破思维与制度壁垒,博士研究生多基地联合培养、“并联式”攻关等模式,让学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创新要素自由流动;“融通”架起供需桥梁,从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师生进产业园实践,到产业链上的实训基地,再到基础教育特色发展,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同频共振;“绽放”彰显创新实力,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产业基地建设与资金机制护航,让创新成果加速落地。

铜川的实践表明,唯有激活体制机制、强化协同效应,才能让教育筑基、科技赋能、人才聚力形成闭环。这场改革“硬仗”不仅破解了自身发展难题,更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