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网信动态

给身份信息“加密”,为公共服务“加速”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5-06-06 17:40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在杭州东站,旅客们无须掏出身份证,仅凭“刷脸”便能在几秒内完成进站核验;甘肃山区的农户点击手机屏幕,电子签名便可完成农副产品购销合同签署;在北京的医院里,异地医保患者通过动态二维码即可实现“无卡结算”……2023年6月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正式上线运行,两年间,原来烦琐的身份认证过程逐渐优化,便捷高效的现实场景发生在每个人身边。


近日,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民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将于今年7月15日起施行。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是由公安部牵头,联合多部门共同建设的国家级数字身份认证体系,其核心是通过“网号”和“网证”两大载体,为人们提供权威、安全、便捷的网络身份认证服务。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加强网络安全体制建设”。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的推出,正是保障人们网上工作生活的安全与便利、服务支撑公众数字生活安全便捷的关键举措,也是构建数字社会信任的基石。


多年来,互联网平台过度采集实体身份信息,导致数据泄露事件频发,给公众生活带来困扰。近日,中央网信办专门印发通知,从阻断“开盒”信息传播、完善预警机制、加大惩治力度、优化保护措施、加强宣传引导等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