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铜川要闻

我市持续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来源:铜川发布 发布时间:2024-02-04 17:54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2023年以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积极落实稳经济、保民生一揽子政策措施,想方设法增加困难群众家庭收入、提升生活水平,围绕低保扩围增效,强化救助时效,提升照料服务质效,不断推进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积极扩围增效,把兜底保障做实。自扩围增效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农村低保较2022年底增加983人,城市低保增加168人,是全省唯一一个城乡低保人数都实现正增长的地市。提高低保标准。从2023年1月1日,将农村低保标准由4830元/人·年提高到5370元/人·年,城市低保标准由630元/人·月提高到665元/人·月;从2024年1月1日起,将全市农村低保保障标准提高到5690元/人·年;从2025年1月1日起,将全市农村低保保障标准提高到5985元/人·年,实现农村低保标准“三连升”,夯实扩围增效基础,产生低保边缘家庭、三类人员、特困供养标准配套救助的“连锁”反应,推动扩围。出台完善政策。联合市委农办、市财政局、市乡村振兴局出台了《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规范完善低保准入条件,适度放宽临时救助、低保边缘家庭认定的外沿,对重度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给予更多倾斜,有效解决了重病、重残、多子女家庭的刚性支出较大的后顾之忧,为扩围提供政策依据。强化对象监测。市县民政部门每月将监测预警台账推送至同级乡村振兴部门,指导区县对“三类人员”及重度残疾人中未享受社会救助政策的开展动态预警排查,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三类人员、低保边缘家庭纳入保障范围。2023年,将全市3209名“三类人员”中的2354人纳入兜底保障,占比73.3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开展精准核对。出台《救助家庭信息核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核对程序、范围及各部门单位职责,为精准核对提供有力支撑。与16个市级部门单位签订了信息共享合作协议,累计对20500条共享信息进行了数据核查,对7235条符合民政社会救助政策的进行了及时纳入。按照“先授权后核对、无委托不核对”的原则,安排专人每周对新增人员进行一次核对,由区县民政局及时研判,指导基层及时纳入或退出。2023年,共新增核对5974人,核对出现异常信息人员866人,对死亡火化人员进行实时比对,清退78名死亡火化人员,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强化救助时效,把兜底保障做好。缩短救助时限。建立了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急难性临时救助办理时间由原来的20个工作日缩短为5个工作日完成审批和资金发放,在接到群众急难型小额救助申请时,可以做到当天救助当天解决,急难问题先行救助,后补齐手续,切实提高了救助的及时性、时效性。推广掌上办。畅通救助渠道,引导困难群众通过“e救助”申请办理社会救助,确保遇困群众求助方便、救助有力。2023年,全市共网上受理群众救助9143人次,受理率96.82%,审批通过率87%。发挥“铁脚板”作用。指导全市每个村(社区)组建起以村(社区)“两委”成员为主体,包括社区工作者、网格管理员、志愿者在内的不少于5人的快速响应服务队,经常性深入本辖区村(社区)入户走访,宣传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及时准确掌握本辖区内困难群众救助需求,协助申请办理城乡低保、临时救助等事宜。通过我市435个急难问题快速响应服务队共发现并救助遇困群众6976人次,使群众家里出现急难险重问题时及时得到相应救助。


   
提升照料服务质效,把兜底保障做优。特困对象住院实现“零自付”。联合财政、卫健、医保部门建立了特困供养对象住院“免交押金、先行救助、事后结算”工作机制,明确了特困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的住院、门诊经过报销后自负费用由民政部门通过救助供养经费予以救助,确保特困人员生病及时得到救治。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联合司法部门开展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对全市1270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住房安全、环境卫生、冬季取暖、用火用电及照料护理人监护责任落实情况逐项排查,排查覆盖率100%,建立特困照料三级包联责任制,共发现问题436个,已全部完成整改。完善政策保障。联合财政、住建等九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救助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从认定条件、申请受理、生活自理能力评估、终止救助供养、救助供养标准、落实基本保障、建立多元保障机制七个方面,建立完善“六表三书两清单一卡”精细化档案,对常规申请流程中6类表册进行更新完善,健康状况、衣物需求、配套设施、照料服务、探访记录、考核评价等6类表册进行统一制定,提出了医疗保障、住房救助、教育救助、丧葬服务、社会协同保障等多元保障机制,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在住院报销、住房补贴、义务阶段就学教育救助、丧葬补贴以及按需动员社会捐赠方面进行了规范,充分发挥多元救助作用,加强各方共同参与的关爱力量,为提升全市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服务保障水平提供了政策遵循。(通讯员: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