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走进智造工厂 探访‘数字工匠’”系列报道中6位“数字工匠”或转型或探路的故事,热血沸腾。目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制造向智造转型的升级阶段,伴随生产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数字工匠”的故事从未来照进现实,把未来工厂和未来工人的模样如同镜头一般拉到我们眼前。工厂在变,工人要变。变成什么样?未来怎么走?6位“数字工匠”的故事,正是在给未来工厂、未来工人、工人未来“画像”,在给这些疑问寻找时代答案。
这是眼下工人群体最需要的故事。在智造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工厂和设备升级面前,大量工人也面临职业转型的彷徨,甚至本领恐慌,对于理论基础不足的技术工人转型尤为艰难。在“数字工匠”的故事中我们读到:“只有中专学历的安志成想要顺利操控这些机器人,首先要跨过上千个专业英语词汇和500余个序列代码的难关”。同样是在这些故事中,我们找到了如何转型的答案:“意识到理论知识还存在短板的何希家,在重庆科技学院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继续深造,取得了本科学历”“马小光这样总结技能路上的‘登山体会’,勇于学习、勇于挑战”。
这是年轻人需要看到的故事。眼下,一些年轻人选择送外卖不愿进工厂,在他们看来,当工人即使不是吃大苦流大汗的苦累脏,也会面临职业上升空间不足、成长路径单一、社会认同度较低、工资待遇不高等问题,职业吸引力不强。在这些“数字工匠”的故事里,他们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年轻人,数字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生产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生产线系统集成、现场管理、设备运维等新技能要求应运而生。工人正从简单重复的机械式工作转变为管理、分析、运维等高附加值的工作,当“数字工人”,大有可为。
全社会需要更多“数字工匠”的故事。面对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的发展新形势,我国技能人才总量仍然不足,高技能人才还存在结构性短缺。智能生产线并非只需要工人按下按钮就没事了,高技能水平的工人仍是生产线的“灵魂”,他们需要向技术复合型、知识创新型蜕变。企业说,一个马小光不够;社会说,一群马小光也还嫌少。“灯塔”越高、越亮,才能照得越远,才能激励更多工人向上攀登,鼓励更多家庭选择让孩子学技能当工人。
如果说铁灰色是工业时代冷峻的标志色,那么,在未来工厂里,信息技术、数字化、智能、低碳等特性,则让工业文明的底色呈现更多的瑰丽。马小光们的故事流传得越广、被复制得越多,才会有更多工人在自己的未来、在未来的工厂里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