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铜川市坚持把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增强投资吸引力的“牛鼻子”工程,强化“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理念和作风,创新“六服务”举措,重点在破机制、造流程、压时限、优服务上下功夫,持续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重点项目精准服务。推行“一项目一专班一清单”服务机制,组建项目包联工作专班,建立项目包联任务清单,提前介入,与项目单位联系,为重点项目提供“妈妈式”服务,加快前期手续办理。截至目前,累计为全市重点项目提供咨询360多次,完成立项131个,人防工程、水土保持、节能审查等手续办结率达60%以上。加快项目评审,没有明确依据的评估评审一律取消,推行“合并申报、并联审批”工作模式,大幅压缩项目办理时间,提升项目审批质效,实现可研报告与初步设计等评审5个工作日办结。按照“谁审批、谁委托、谁付费”原则,承担所有评估评审费用,2022年以来累计支付中介机构评审费用132.55万元。全面推广应用网上中介服务超市,2414家中介机构成功入驻,累计成交52单,交易金额312.67万元。
市场准入极简服务。整合营业执照、申领发票、银行开户、员工参保登记等事项,建设企业开办服务专窗,实现企业开办0.5个工作日办结。推行企业自助办,实现申请人“自主申报”、申请信息智能提取、申请材料智能生成,打造“实用、易用、好用”的网办流程。在便利店(超市)、酒店民宿、食品小作坊、药店等6个行业实施综合许可证改革,将一个行业经营涉及的多项审批事项,整合为一张载明相关行政审批信息的综合许可证,实现“一窗受理、一同核查、一次审批、一证准营”,缩短审批环节和时限,有效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今年一季度全市新增市场主体2488户,同比增长56.87%;新增认缴注册资本25.38亿元,同比增长46.21%,实现市场主体注册“开门红”。
高频事项集成服务。建立“一次告知、一次表单、一次联办、一次办好”窗口服务模式,编制标准化办事指南和流程图,组织涉及事项单位进行颗粒化分解,整合相关事项环节,优化再造流程,生成一张表单,减少重复提交材料。围绕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完善市级311件1099项“一件事一次办”清单,拓宽事项联办工作机制,设置综合窗口,推行线上为主、线下兜底的“一站式”服务机制。推广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应用,稳步提升无纸化办公比例,解决企业、群众“来回跑”“多地跑”问题,累计为企业群众制作电子证照203张,电子印章142个。
特色品牌场景服务。推广园区“同心办”一站式服务模式,设置微型大厅,配备自助终端,开展人员培训,夯实服务基础。组建“同心办”团队,负责协调园区审批服务“点餐制”和“代办制”,开辟产业园建设项目审批服务“绿色通道”,推行从公司注册到开工建设的“全流程、全覆盖、标准化”一站式服务。综合分析研判园区产业特点和企业、员工实际需求,梳理工商注册、市政工程、社会保障三大类事项清单,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工作,大力推行“下放办、委托办、自助办、上门办、网上办、掌上办、预约办、信用办、集中办、帮代办”十办模式,确保办事不用出园区。
再造流程便捷服务。积极开展“局长科长走流程”活动,围绕高频事项办事流畅度、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线上办理流程便捷度、惠企政策落实率等方面,通过模拟办、陪同办、亲身办、监督办,先后深入市政务服务中心、新材料产业园区、照金镇开展走流程活动,查找办事痛点、堵点、难点问题,简化再造服务流程,解决企业股权变更、项目立项、人防审批办理等问题,受到企业好评。打破原有“申请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形式后再受理”固化模式,紧紧围绕企业需求,梳理公布可容缺和承诺制事项清单,全面推行“容缺办+承诺办”,提升服务企业办事效率。推行“信用+审批”模式,在公共资源交易中,对连续三年无不良信用记录的小微企业,全额减免10万元以下的投标保证金,10万元以上的减免60%。
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升级优化政务服务网,拓展网上办事深度,推广“秦务员APP”,扩容“掌上好办”事项,提升“网上办、掌上办”服务能力。向基层延伸服务链条,前置服务窗口,将个体户登记、小餐饮作坊等高频事项委托下放至乡镇、街道办理,实行线上接单、线下办理。开展综合窗口人员职业技能标准等级认定,实行一窗综合受理,推行“24小时不打烊”、工作日延时、节假日“一小时预约”办理,打造全天候常态化服务机制。强化政务服务线上线下整体联动,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等在线上线下服务渠道同源发布、同步更新,做到线上线下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记者 朱红卫)